“现在,先请你画一棵树,随便什么树都行……”
“如果树冠是扁扁的、椭圆形的,那么你可能是存在压力的……”
“如果画的是三角形的松树,那么作画人可能是带有一定攻击性的,但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
通过简简单单的一幅画,咨询师就可以帮助创作者探索被压抑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绘画心理学的神奇魅力。
6月10日,由澳门赌场网络游戏主办、资深绘画心理分析师蔡桂霞老师带领的第2期微工作坊——“绘画心理学”圆满结束。
为期一天的课程,蔡老师让学员从认识画、到读懂画,再到用好画,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绘画心理的基本技术。
识画:绘画分析的理论和作用
在微工作坊的第一部分,蔡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绘画心理分析的四大理论基础和作用。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意识结构层次分为三层: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关于潜意识,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冰山理论」用来解释:人们的心理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能看见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这就是意识;而潜藏在水面之下的、更大的部分,人们很难看到,这就是潜意识。
20世纪初,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潜意识可以通过绘画和梦呈现出来。
后来,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也鼓励患者借助绘画来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和情绪。
因此,绘画心理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潜意识意识化、视觉化,让原本隐藏于冰山之下的潜意识能通过绘画呈现出来。
除精神分析理论之外,绘画心理分析也从认知行为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中汲取营养,让整个分析过程更为科学、积极和正向。
通过绘画分析,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发现自己,可以打破防御、建立关系,也可以认识情绪、宣泄情绪。
“看见和发现自己,这本身就是疗愈”,蔡老师如是说道。
读画:如何分析一幅画
在第二部分,蔡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分析一幅画的过程和步骤。
首先,我们可以评估作画人在知、情、意这三个方面的状态。
知:即认知水平,思维是否清晰;
情:即情绪的效价(正、负性)及其强度;
意:即意志力、行动力。
继而,我们可以从“整—过—容”三个方面分析一幅画。
01“整”——整体分析
拿到一张绘画作品,我们并不能马上注意到细节,而更多是从整体来进行观察和感知。
比如,一幅画的大小、画面的位置、线条的类型和颜色等。
如果画面很大,说明作画人的自我能量大,同时也可能映射出作画人比较自信,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较强等特质;
画面非常小,说明作画人可能不够自信,比较内向,缺乏安全感,情绪低落。
从整体观感上,我们就可以推断作画人的内心情绪和状态。
02 “过”——过程分析
观察并分析作画人绘画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张白纸上,最先画什么,作画的时间是长是短,纸上是否有涂改,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访者的性格特质。 蔡老师说道:“先画什么就关注什么,对哪里进行重点涂抹就是哪里有焦虑。” 如果作画的时间太长,可能是对自己不太了解,比较迷茫犹豫; 反之,如果作画时间很短,则可能存在防御,画中反映的心理不一定真实。
03“容”——内容分析
以画树为例,我们可以运用两种方法去分析整幅画的具体内容。
第一种方法是按顺序分析,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对树冠、树叶、树枝、树干、树根等各个部分逐一进行分析。
第二种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分析,即根据作画者提到的问题,以及咨询师从中看出观察到的问题,有侧重性地对画中异常的、较独特的部分进行分析。
最后,蔡老师强调道:咨询师个人的分析并不是绝对准确的,我们还需要通过与来访者对话,从言语信息中印证自己的分析是否精确,并及时对不准确的信息进行更新和调整。
通过蔡老师专业而详细的介绍、丰富的案例展示,在场学员们都颇受启发,很快就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分析演练中
用画:绘画心理团辅活动
在最后一个环节,蔡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一次绘画心理团辅。学员们也从中领会了运用绘画技术做团辅的有趣之处。
绘画本身的游戏性、工具性非常适合于调动团体之间的气氛,促进团体成员人际关系的发展。
通过绘画,我们在心与心之间搭建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得以倾听他人的生命故事,也聆听自己的内心。
大家纷纷表示,绘画技术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它既有趣又容易上手,疗愈效果也很可观。
通过本期的微工作坊,成员们不仅学到了新的咨询技术,获得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绘画疗愈的体验,也结识了许多智慧、好学、能量高的同伴。
学习这条路上,你永远都不孤单!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下期微工作坊详情见 和你的潜意识说说话,这种心理咨询技术不容错过 | 第3期微工作坊“意象对话”招生中!)
好消息!扫码预约心理咨询,备注:公众号来访者,将免费赠送一次心理测评,并享受特惠价格哦~